按照“广州车改”原定的时间表,3至7月份,详细摸查实施范围内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情况,组织安装车载终端设备并进行调试验收。现已跨入8月,广州车改新模式进展如何?调查显示,大部分公车并未如期接受GPS监控。(8月5日《羊城晚报》)。
GPS能否管住公车“私奔”?从方案公布之日起,质疑之声不断。现如今,大部分公车仍未如期接受GPS监控,说明用GPS防公车腐败极有可能只是一种虚幻的制度设计而已。
毋庸置疑,就目前的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而言,对任何一辆公车定位都不成问题。只需建立一个统一的公车卫星监控平台,然后在每辆公车上安装一套卫星定位终端,就可以实现24小时全方位的监控,可以随时查询目标车辆的精确位置和历史轨迹,还可以保存资料,生成报表,呈报纪检监察部门实施处罚。
问题是,从“定位”到“处罚”还有许多关键环节,如果其中的任何一环打了折扣,都会让“定位”前功尽弃。比如说,如果 “私奔”车辆是监控人员自家单位的公车或者是顶头上司的车辆,还能做到铁面无私,不瞒报不漏报吗?假如公车定位数据不能公示于众,谁来对监控人员实施监控?
再者,即使呈报到纪检监察部门,若遇到来自权力部门及“上面”的施压,是否会真的对每一辆“私奔”公车毫不手软地开出罚单呢?果真如此,我想,公车“私奔”的现象早就销声匿迹了。
由是观之,防公车“私奔”的关键不是“定位”,而是有效的监督和有力的问责。对于公车的去向,哪个单位的人都心知肚明,有时甚至比GPS定位还要准确。别的不说,一到放学时间,看看那些接学生的小车,多数都是公车,用公车的人不仅毫不避讳,有的还大肆炫耀。结果怎样?谁去追查?该“私奔”的,还不是照样“私奔”!
在日前公布的广州中心城区治堵方案中,对于公务车的管理可谓“惜字如金”,此前征求意见时“5年内不新增公务车”的治堵措施被删除。此举被网友揶揄为“治堵只拿别人开刀”。可见,无论是公车改革还是公车定位,失去制度保障,“技术手段”就可能成为聋子的耳朵———摆设。只有从制度上彻底铲除公车谋私的一切渠道和借口,公车“私奔”等车轮上的腐败问题才会真正破解。